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他山之石: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典型事迹摘登(一)
www.yaanpeace.gov.cn 】 【 2023-12-26 14:57:28 】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对其中58家单位的典型事迹予以摘登。

  

  目录

  

  北京

  

  “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2.“可信消费”预防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工作法

  

  北京市石景山区信访办

  

  天津

  

  3.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

  

  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

  

  河北

  

  4.诉源治理“三端共治”工作法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人民法院

  

  5.心理服务与纠纷化解“三结合”工作法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

  

  北京

  

  “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辖区人口密集,矛盾纠纷类型多样,群众解纷需求多元。为更好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西城区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系统思维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探索出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全周期”诉源治理新模式。

  

  一、坚持能动履职,听民意解民忧。快速响应诉求。以北京市高院12368热线“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为基础,对接北京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和西城区“全响应”机制,对街道社区等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实行“一号受理”,并在2个工作日快速响应。建立紧急诉求分级联动、快速办理机制。整合“西城家园”APP、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北京平台等12个渠道,直连群众涉法院系统诉求。联动抓好前端。与西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协同联动,将12345热线数据与审判数据互通比对,走访涉诉涉访工单较多的街道,摸排难点、提出对策。对物业供暖、老旧小区改造等易引发群体诉讼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预警,适时开展会商、提供法律支持,做实“未诉先办”。主动治理“未病”。就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分析个案成诉、类案多发的原因,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类案和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意见建议,视情况向接收单位的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抄送,主动回访督促落实,促进从源头上减少案件发生。

  

  二、延伸诉调对接,走出去引进来。主动“走出去”,推动纠纷就地化解。巡回法官团队每周深入基层就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开展巡回审判、诉前调解。先行先试开展委派街道调解,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率先实现“法院+街道”诉调对接全覆盖。推出“西融法庭”调解员培训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培训;在街道设立在线调解室,法官和调解员直联互通,提升基层解纷能力。积极“引进来”,凝聚多元解纷合力。与43家调解组织对接,依托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国家机关建立的“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解“链条”。建立“人民调解后备人才库”,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审判团队,实行“调解员初调、法官助理跟踪调解、法官指导把关”的分层调解模式。对易形成批量案件的社区治理、合同、金融、知识产权四类案件,定向培育调解力量。

  

  三、加强审判管理,促公正提效率。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以降低“案—件比”为关键,优化本院考核指标体系,将实质化解理念贯穿司法审判各环节,提高审限内结案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指标的权重,督促法官做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深化质效提升机制。持续开展审判运行态势监测,每月形成分析报告在中层例会通报,指导上诉率高、服判息诉率低的部门找准症结、靶向整改。构建“全员管理”格局,将指标分解到业务庭室、审判团队和每名干警,定期通报质效、年底评比展示,层层传导压力。创新反向评价模式。制定《法官不适岗性评价办法》,从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四个方面设置反向指标,形成办案业绩负面清单。依据办法对办案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法官给予办案警示,3年内累计被警示3次的将被评价为不适岗,应退出法官员额,以考核树立导向,提升办案质量,推进案结事了。

  

  四、推动效能转化,明规则树导向。以典型案例促进善治。通过“群众需求研判—普法精准供给”路径开展“定制式”普法,采取新闻发布、普法讲座、示范庭审等多种形式,围绕就业、养老、教育等热点问题定期发布典型案例,加强以案释法,通过“审理一案”促进“治理一片”。以社区和谐引领风尚。积极融入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压实诉源治理主体责任,引领带动街道、社区主动加强前端化解,提高社区调解成功率。通过在社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关口前移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等便民服务,助力社区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可信消费”预防化解预付式消费纠纷工作法

  

  北京市石景山区信访办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石景山区坚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宝,创新建立了“可信消费”工作模式,有效预防了“退费难”“卷款跑路”等问题。全区80%以上的预付式经营企业入驻平台,有效预防化解大量退费纠纷。

  

  一、强化科技支撑,建立预付式消费智能化监管新模式。通过建立智能化协同监管新模式,解决预付消费流程不规范的问题。一是消费过程“透明化”。研发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向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端口。政府可调取企业即时交易数据、矛盾纠纷等信息,企业可对整个发卡过程进行动态管理,消费者可在小程序端查阅企业诚信、个人消费记录等。二是企业资质“可视化”。平台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电子营业执照系统对接,验证经营企业发卡资格,推行电子合同示范文本,防范无资质、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三是执法依据“数字化”。运用区块链可信存证产品——“至信链”,为平台提供全流程可信存证,消费者在平台完成签约、付款、消费、退款等全流程交易并进行电子存证,相关部门可调取存证数据开展行政执法。

  

  二、强化金融保障,建立预付资金风险预警新体系。围绕预付资金无监管这一核心问题,创新推出全行业预付资金存管制度、保险险种和风险预警体系。一是创新全行业保证金制度强化监管。对预付式消费企业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根据行业风险等级对预付费余额的20%至40%作为保证金进行冻结管理。二是创新险种强化保障。推出“预付式消费合同履约保证保险”互联网险种,企业通过“一卡一保单”的形式为消费者预付费投保,最高可保障消费者预付资金余额50%的权益,对冲行业风险。三是创新预付资金风险预警体系强化防范。围绕预付资金使用构建风控模型,及时感知企业发卡、资金异动等异常。推出预付消费“可信码”,以五种颜色码展现企业监管状态、风险等级,提高消费者选择辨识度。

  

  三、强化诚信建设,建立预付消费共建共治新生态。通过“可信消费”正向激励,健全预付式消费信用体系。一是强化“可信消费”品牌宣传。开通涵盖部门、街道、企业的14个微信服务群和“400”服务热线,大力宣传“诚信企业”,把政府监管压力转化为企业塑造美誉度的内生动力。二是强化“可信消费”政策支持。建立诚信企业奖励机制,对诚信企业给予贷款扶持。建立诚信企业挂牌机制,由区平安办、区消协共同为入驻企业授牌。三是强化“可信消费”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信用联合奖惩等机制,对“卷款跑路”等企业及其高管人员实施市场禁入,限制继续经营。

  

  四、强化法治思维,建立预付式消费纠纷化解新路径。充分发挥区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构建多元共治消费维权格局。一是诉求全时响应。建立信访和“接诉即办”联动工作机制,全面对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消费者在监管平台反映的诉求全部纳入“接诉即办”工作体系,做到快速响应、限时办理。二是纠纷多元化解。打通区“石时解纷”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平台,充分调动行政、司法、社会等各类调解力量提供专业解纷服务,并可在线签署调解协议书,申请司法确认。三是依法分类办理。把预付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纳入法治化轨道,明确纠纷争议、消费维权、权利义务、平台管理责任、行政部门执法、犯罪线索移送等事项,做到预付消费纠纷化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天津

  

  老旧社区纠纷“三聚焦”工作法

  

  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道港云里社区

  

  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街港云里社区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中心城区内典型的老旧小区,楼栋分布“散”、社区规模“小”、人口密度“高”、房产权属“杂”、人居环境“乱”、公共配套“旧”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十分突出。社区紧盯“门内家庭纠纷发现难、院内邻里纠纷沟通难、楼内公共纠纷共识难”特点,坚持党建引领,动员广大群众,运用法治思维,优服务解难题,促改革强供给,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社区。

  

  一、聚焦“门内”,破解家庭纠纷发现难。实施“蔷薇工程”,建强社区、网格、楼栋三级党组织体系,在10个基础网格下细分67个微网格,通过派出所社区警务与网格深度融合排查各类矛盾纠纷。以“民生板凳”为抓手,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通过“聊闲篇、话家常”真实掌握“门内”情况,畅通信息流转机制,及时为群众排忧解纷、助困化难。了解关系紧张家庭等情况、加以疏导,三年来婚姻家庭类诉讼案件减少26%,切实维护了家庭和谐。

  

  二、聚焦“楼内”,破解邻里纠纷沟通难。一是突出“司法能动”。做强社区法律工作室,组织公检法、律师、公证“三官一律一员”下沉社区,用法治方式为群众解纷“把脉问诊”,满足群众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需求。二是强化“德法共治”。打造“张大姐”品牌调解室,发挥人民调解“软治理、解心结”优势,明法理、规良俗、化矛盾,实现“事心双解”。三是倡导“居民自治”。以“红色聚力”活动为载体推动社区“大党委”共建,建立“五老”人员社区调解队,用“民纷民解”方式拉进邻里距离。三年来社区矛盾纠纷警情下降32%,实现社区邻里守望和谐共治。

  

  三、聚焦“院内”,破解公共纠纷共识难。一是用好“红色议事厅”。创新参与式协商新模式,建立由党组织、物业、居民代表等构成的“红色议事厅”,邀请居民“谈意见”,便利贴“征意见”,线上线下“填意见”,通过齐协商、促共识、解难题,圆满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小区停车难、飞线乱等难题。二是用实“三级吹哨报到”。为有效解决社区治理中“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建立“民吹居、居吹街、街吹区”三级吹哨报道机制,把“启动哨”放到居民手里,公示社区常规哨、紧急哨、重点哨问题清单,让“验收单”握在居民手中,将“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累计解决群众关注问题124件。三是用活“港云心语”。建立“港云心语”自下而上评价新模式,通过开展“我说您听—您说我想—我做您看”活动,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3000余人次参评,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民意直通车平台群众反映问题下降53%。

  

  河北

  

  诉源治理“三端共治”工作法

  

  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人民法院

  

  张家口市阳原县人民法院针对诸多诉讼源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及时等情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能动司法、三端共治,实现矛盾纠纷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

  

  一、源头预防“抓前端”。一是主动排查隐患早处置。在全县14个乡镇分别组建政法委员牵头,法庭庭长、派出所所长、村干部等为成员的“纠纷隐患排查群”,群成员结合工作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信息及时梳理反馈,法官就相关法律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努力将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二是精准开展普法求实效。在县域公众号《阳原之声》开辟“法官说法”专栏,针对辖区多发性、类型化纠纷以案释法;以诉讼多发村(社区)为重点,开展巡回审判,切实做到“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根据案件态势分析开展靶向普法,提升群众遵法守法意识,全县万人成诉率呈明显下降态势。三是融合基层“三治”清诉源。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定期为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进行法律培训,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履行指导调解的法定职能,助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司法建议作用,结合案件态势分析,及时向相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向乡镇发出“涉及工程承包时应签订权利义务详尽明晰合同”的司法建议后,截至目前此类案件未再发生。协助各行政村修订村规民约,增强村民自律观念,乡村大操大办红白事,彩礼、随礼相互攀比的陋习得到有效改观。通过进村入户调解婚姻家事纠纷,引导群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源头减少诉讼。

  

  二、非诉挺前“疏中端”。一是畅通“多层级”纠纷解决渠道。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指导意见》,紧紧依靠党委政法委,与乡镇、村(社区)携手共治,与县工会、工商联等6个重点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构建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大格局。二是突出“智能化”在线解纷应用。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冀时调,特邀22名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员及2名退休法官、3名律师、28名人民调解员入驻,实现纠纷线上受理、分流、调解、跟踪、反馈“一站式”运行,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矛盾纠纷云化解。三是建立“接地气”便民解纷模式。以5个基层法庭为枢纽,向上对接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向下对接各村(社区),形成分层递进的纠纷化解模式。通过广泛张贴“码上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获得网络调解服务。坚持实行“三不到庭全到家”便民举措,即残疾人、行走不便的老人、偏远山区的当事人可以不到庭,由法官登门入户办案,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司法服务。

  

  三、实质解纷“治末端”。一是做实诉中定分止争。坚持将调解工作贯穿司法审判全过程,其中对争议较大的案件,为当事人提供诉讼风险分析、诉讼结果预判、调解建议等,引导当事人对案件形成理性预期,尽力促使当事人握手言和,实现定分止争。2023年案件调撤率达68%。二是做深诉后息诉服判。坚持判后主动回访工作机制,通过判后释法、释疑,提升案件服判息诉,同时督促负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按期履行义务,实现矛盾彻底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截止2023年8月,上诉案件同比下降35.3%。三是做优审执有效衔接。推行“立保调一体”,从立案开始,引导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尝试速裁团队“立审执一体”,破解因流程分割而产生的“就案办案、程序空转”等问题,用“一个流程”整体化、系统化、实质性解决“一起案件”,有效减轻群众诉累,切实提升执行质效。2023年,速裁团队利用3天时间批量审执结同一类金融案件36件,并全部履行完毕,受到当事人一致认可和好评。

  

  心理服务与纠纷化解“三结合”工作法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

  

  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路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心理服务与化解矛盾纠纷深度融合,在定分止争中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3年来,结合心理服务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占全部已化解矛盾纠纷总量的32%。

  

  一、心理服务队伍与矛盾纠纷化解网络相结合。一是依托综治中心建平台。依托街道、社区综治中心(站)建立心理服务中心、“心灵驿站”,充分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为空巢丧偶、失独、留守老年人、残疾人及其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试等心理健康服务,实现了心理服务平台与矛盾纠纷排查无缝衔接。二是建好专业队伍控源头。积极探索“政府+公益+购买服务”方式,建立辖区医院心理专科医生、具有专业资质心理咨询师、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服务社工和热衷公益事业的心理服务志愿者等4支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科普宣传、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从源头上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三是丰富网格内涵拓功能。为网格员手持终端加装心理服务模块,通过网格员常态化走访摸排、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服务志愿者进驻网格微信群直接服务群众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不想说、不愿说的“思想疙瘩”,提前介入疏解情绪、消除戾气。

  

  二、心理服务手段与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相结合。一是立足日常排查跟进心理服务。将心理健康筛查融入日常矛盾纠纷排查,线上开通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微信公众号和“海港基层治理”手机APP,线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六进”活动,实现矛盾纠纷排查与心理健康筛查有机结合。二是聚焦重点强化心理疏导。对行为失常等人员的矛盾纠纷,结合矛盾性质、化解难易、累积程度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全方位分析评估,明确专人包联负责,明确化解责任、工作流程和处置措施,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全程介入,面对面帮助化解不良情绪,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紧盯极端风险进行危机干预。将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纳入辖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心理专家现场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疏导、平复当事人应激反应,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3年来,成功处置数起轻生事件。

  

  三、心理服务技巧与矛盾纠纷化解方法相结合。针对矛盾双方当事人心结难解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心症、抓心药”,实现“事心双解”。一是直陈建议“说情理”。针对邻里噪音、抢占车位、房屋漏水等邻里之间的纠纷,阐明纠纷起因和双方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防止矛盾激化、小事拖大。二是换位思考“讲和谐”。针对家庭婚恋、赡养老人、遗产继承等家庭内部的纠纷,通过释法明理,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争取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让矛盾化解多了“人情味”。三是迂回曲折“多接触”。针对劳动保障、金融债务、个人权益等事关经济问题的纠纷,通过多次与当事人见面沟通、耐心交流,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潜移默化促成和解。四是情绪调节“降温度”。针对打架斗殴、家庭暴力、轻生厌世等表现形态较为激烈的问题,采取引导、宣泄和释放方式,冷却当事人情绪,恢复健康平和心态,理智解决矛盾问题。五是激励引导“找突破”。针对征地拆迁、医疗纠纷等疑难复杂纠纷,心理服务与综治、公安、司法、妇联、民政等部门协调联动,对当事人行为予以激励引导,破解深层次心理症结,找到共同权益平衡点,促进矛盾妥善化解。


编辑:杨妍雨
中共雅安市委政法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