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归途:200公里外的守护——宝兴为受伤民工铺就调解回家路
成都某工地脚手架滑落的瞬间,
宝兴县董某某的命运被改写。
当医疗费断缴、陪护人员撤离······
董某某女儿在成都街头绝望无助时,
她未曾想到,
200公里外的家乡
正悄然织就一张守护之网。
“三跨三分离”“矛盾激化”……这宗跨市纠纷牵动着基层治理的神经。宝兴县综治中心了解到董家的情况后高度重视,按照县委的指令迅速转化为行动:检察、公安、人社各路精锐集结,组成“尖刀班”直扑这场跨越地域与行业的困局。
破冰之旅在双城间展开,一组人马奔赴成都,带着案件卷宗叩开人社、交通部门大门,建立联动处置机制,打破了行政壁垒。另一组深入董家,安抚着濒临崩溃的董某某一家:“维权要走正道,家乡给你们撑腰”。调解员们化身“心理医生”,为双方拆解心结:对建设方点明企业责任与商誉价值,对董家普及工伤赔偿法定标准。
当建设方代表驱车翻越巴山蜀水,踏入宝兴县西河法务中心,董某某被亲友用轮椅推进调解室时,这场跨越200公里的调解迎来决定性时刻。法官、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的“智囊团”现场坐镇,6万元补偿金方案在专业测算与情理交融中诞生。
“你们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跑腿!”签协议时董某某含泪哽咽。更令人意外的是建设方负责人的感慨:“宝兴的调解专业度令人敬佩,以后有机会,我们愿意投资!”
山高水长,难阻为民初心。这场19天的跨区域调解,恰是宝兴县基层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当越来越多的“董某某”在他乡遭遇困境,宝兴这座川西小城用行动证明:无论游子漂泊多远,总有一根红线系着归途,总有一盏灯火为公平守候。这盏灯照亮的不仅是调解室,更是一个个普通人对法治中国的真切信仰。
编辑:杨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