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全省法院环境资源“案例引领、拓优增信”推进会暨沱江流域环资审判协作机制第七次会议在资阳市安岳县召开。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能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汉源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强围绕大会主题,以《以案为鉴拓优局司法赋能增公信》为题作交流发言。
近年来,汉源法院在环资审判工作中大胆创新探索,充分发挥和深度发掘每一起环资司法案件价值,在案例引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案入选最高院人民法院案例库参考性案例;1案收录至《最高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保全措施、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一书;2件案例入选四川法院环境资源十大典型案例;9个典型案例被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7篇论文获省级以上表彰,参与的2个课题均获评全省法院优秀重点课题;“耕地司法反向修复”工作载入最高院《中国环境资源审判》(2022)司法白皮书;2022年以来连续被省高院、市中院评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先进集体。
聚焦“首案效应”
针对新型、疑难复杂案件,精心审理并提炼裁判规则,办理的李某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一案中,李某认罪认罚,自愿购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宣传服务,向进入汉源的不特定群众发送环境保护公益短信息,作为量刑情节予以酌情考虑,创新被告人悔罪方式方法。该案是将被告人主动购买公益短信服务作为量刑情节予以参考的案例。
培育“精品案例”
认真落实雅安中院“雅法精品”培育工作要求,深度挖掘具有一定培育价值的环资案件和高度重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案例,并纳入培育案件库,实施全流程监管、研讨、包装和培育。如办理曹某某非法占用农用地一案时,被告人主动购买林业碳汇,作为认罪悔罪参考;另制作“修复方案”纳入判决附件,确保修复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案例库。
挖掘“示范价值”
率先开展专业人民陪审员参与环资案件审理工作,在审理李某某非法狩猎案过程中,由于指控被告人猎杀画眉鸟和猎捕鼬獾的犯罪事实,缺乏实物和DNA鉴定,汉源法院选取2名具有动物学专业知识的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从专业角度对猎捕的野生动物皮毛特征进行认定,锁定案件事实,该案推动了专业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
创新环资司法工作
开展“耕地司法反向修复”,关注少到多的问题,将泛滥、入侵等物种采取灭除、降低等方式实现生态平衡。创新形成“绿色矫正”执行工作机制,以“分类管理、个案矫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深化“精准矫正”,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生态效果全方位的双赢多赢共赢。以司法实践基地为载体和平台加强部门联动,引入和聘请的“小小讲解员”,传递生态文明理念,播撒法治种子。
“案例引领”是方法,“拓优增信”是目标,下一步,汉源法院将持续深化典型案例的培育、挖掘、运用与转化工作,在“精育”上再下功夫,瞄准前沿问题、聚焦民生关切,打造更多具有标志性、开创性的标杆案例。在“深拓”上再谋突破将案例智慧更深融入机制创新、协作深化、能力提升的全过程。在“增信”上再求实效,以公正高效的裁判和看得见的修复成效,不断巩固和提升环境资源司法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